学校首页 |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岗位职责 | 规章制度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留言板 
通 知 公 告

关于印发学校 2024 年度...
关于春季传染病防治的通知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六...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五...
关于落实《特种设备使用...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四...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三...
中共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
 

 
 
通知公告  
 

中共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

 关于印发《党委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4-03-21 18:45  

各学院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部门: 

  《党委工作报告》已经中国共产党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全面贯彻落实。 




凝心聚力担使命 继往开来再出发 奋力开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郑绍忠 (2024 年 3 月 19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纵深推进,我校成功设置为职业本科院校、全面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学校事业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 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 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勇做职教标兵,打造大师摇篮,争创技术高地,为把学校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职业大学而团结奋斗!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原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四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年,学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过去四年,学校着力办成了四件大事:

一是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在教育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深 切关怀和特殊厚爱下,在全校职工不眠不休、辛勤奉献下,学校 抢抓独立学院转设机遇,成功设置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继 2004 年学校由中职和成人学校合并改建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后,17 年间再一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事业发展站在了新起点。

二是办学水平实现跃升。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事业全局的引 领作用,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取得 40 项 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带动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社会声誉显著提升;省部共建成功落地,形成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甘肃省 政府三方共建,省教育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 四方共建新格局。

三是办学规模实现突破。统筹考虑内涵和速度、规模和质量、当下和长远等关系,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继 2011 年在校生人数突破万人后,2022年在校生人数迈上2万人 台阶,达 2.1 万余人,教职工总数突破 1000 人,达 1100 余人。

四是办学空间实现拓展。谋划实施产教融合示范园、南校区 3、4 号教学实训楼等项目,综合实训中心投入使用,新增土地 面积 1619 亩、建筑面积 14.9 万平方米,极大缓解了办学空间不 足、严重制约事业发展的难题。 四年来,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这四年,我们笃行“两个维护”、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 和建设全面加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全校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 性意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持续健全党的各级 组织决策议事规则,不断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入选全国党建 “样板党支部”1 个,全国党建“样板党支部”达到 2 个,入选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各 2 个,1 个支 部入选“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学校在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 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书面交流。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动力 活力显著增强。党委书记郑绍忠同志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思 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取得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等成绩。 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更加有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折不扣落实,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共 青团改革持续深入,离退休工作稳步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倍受赞誉。

这四年,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先行先试,学校获评本科层次职业 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的 27 个职业本科专业认定为学士 学位授予专业;职业本科学生从无到有,规模近 8000 人;参编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之道》《职业素养读本(本科)》2 部书籍, 承担 1 项职业本科方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子计划。专业建设 不断加强、结构持续优化,智慧气象、绿色冶金等 2 个专业群完成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获批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 训基地国家培育项目 1 项、教育部典型案例 1 项。教学改革成绩 显著,获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13 项,其中一等奖 8 项,数 量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立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4 个; 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获在线精品课程国家级 1 门、省级 14 门和省级一流核心课程 7 门;入选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 点学校、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就 业工作稳中有进,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 8 年位居全省高校 第一,荣获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甘肃省就业创业 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生参加竞赛比 赛成果丰硕、成绩再创新高,获得技能竞赛奖项国家级 27 个, 其中一等奖 6 项,获省级奖项 375 个;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赛 事奖项 177 个、“挑战杯”比赛奖项 48 个,获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奖牌 36 枚,学校取得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定向培养军士招生专业增加至 7 个,培养输送 2493 名高素质军士人才,学校已成为全国非军事院校中定向培养军士规模最大、 军种最全、专业最多的院校之一。

这四年,我们注重固本强基、全力扩容提质,关键办学能力 整体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185 名原兰州财经大学长青 学院教职工和 156 名原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教职工加入资环大 家庭。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 41 人,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行动。1 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学校党委书记郑绍忠由中华职教社颁授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 育奖“杰出校长奖”,入选和引进甘肃省领军人才 3 人,入选陇原青年英才 2 人,12 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5 个项目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等任职达 13 人。“双师型”教师建设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典 型案例。教师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 1 项和教学能力比赛二等 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省级技能大赛 62 项、教学能力比赛 42 项。开展“美丽资环”教职工贡献度积分考核,21 名聘用制职工转为非编职工。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实施科技研究室改革; 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入选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各 1 个;共获批科研经费 1100 余万元,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24 个;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和省专利三等奖 1 项。办 学保障能力加快提高,全国高职院校“学校治理标志性成果”并列全国第一名,荣获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国家节约型公 共机构示范性单位和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荣誉;智慧校园高效运 行,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综合实训中心投入使用,3、4 号教学实训楼按期封顶;历史性接入自来水管道,实现双水源供水,告别用水难问题;电力增容项目立项建设,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更加稳固。

这四年,我们推进合作共赢、深化开放办学,资源集聚效应 大幅提升。牵头组建甘肃省黄河流域职教集群、甘肃省数字创意 产教融合联盟、全国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信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甘肃省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兰州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办学治校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社会培训能力实现突破,新增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 地、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等平台 13 个,其中国家级 4 个,2023 年培训规模达 5.6 万人次,到款额 4600 余万元,人数和到款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抢抓“一 带一路”建设机遇,成立塔吉克斯坦塔中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巴基斯坦“中文+职业技能”中心、新西兰培黎工坊和“一带一路” 高校联盟职业教育分盟,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塔吉克斯坦中文工 坊”;招收留学生 24 人,为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培训职工近 1000 人;获批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13 个,到账资金 217 万元,项目数量和到账资金均居全省职业院校前列,国际化办学成为学 校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同志们,奋斗充满艰辛,成就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历届党委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校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也是 上级领导指导帮助、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 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 和广大校友,向全校共产党员、师生员工和老领导、老同志,致 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结四年来的奋斗历程,回顾学 校自 2004 年改建成立以来的奋进征程,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获得了深刻启示:

——党的建设、全面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学校党委充 分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始终凝聚人心、举旗定向,确保了学校事业行稳致远、向前迈进。

——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全校上下始终团结 一心、砥砺奋进,形成了强大合力,这使学校积淀形成了凝心聚 力、团结奋进的精神品格,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艰苦奋斗、永不放弃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 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 2004 年改建成立以来,学校事业 的发展史,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奋斗史。这种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信念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前提。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关系发展全局。多年来,学校紧盯职业教育重 大政策动向,以敏锐思维和有力举措,牢牢抓住了每一次重要机遇,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强化审时度势的战略思维,着力增强机遇意识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专业群建设策略,还是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都体现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面对办学 同质化严重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坚守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理 念不动摇,靠特色吃饭、靠质量取胜。 上述五个方面,事关学校办学方向、基础前提、力量源泉、 治校方略、发展道路,是全校上下不懈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在今后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奋力开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新征程

经过 53 年的艰苦创业、17 年的跨越发展、4 年的守正创新,学校事业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利 好和自身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交汇叠加期,处于蓄势待发、赶超 进位、示范引领的关键阶段。

当今中国,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复杂形势,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 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大局中的定位必将越来越突出、 作用必将越来越关键,这将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良好 外部环境。

当代教育,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赋予教育 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特别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 人才力量,职业教育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实践要求越来越明确,这将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甘肃,发展势头正盛、发展劲头正足。随着新时代推进 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甘肃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越来越凸显,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倾斜政策叠加、发展平台叠加、市场利好叠加的振兴机遇越来越凸显,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前景可期,这既对学校发展提出了重要需求,也将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

如今的学校,事业发展的方位和特征、基础和条件、形势和环境已发生明显变化,具备了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办学层次优势、参与院校激烈竞争的发展位次优势、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专 业特色优势、厚植长远发展基础的政治生态优势。学校成为全国 1500 余所高职院校中,为数不多的集职业本科、“双高”院校等 两项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于一身的学校,已毫无疑问站在了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梯队的第一方阵,为学校实现更加宏远的发展目标奠 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学校外部面临着更 加激烈的院校竞争态势,内部面临着结构性、长期性问题相互交 织带来的困难挑战,具体表现为四个不适应,即引领改革作用与 发展位次还不适应,支撑发展作用与地方需求还不适应,内涵建设水平与办学层次还不适应,办学保障能力与办学规模还不适 应。我们要把握大势、适应趋势、明晰方位、树立目标,以辩证 思维、系统观念谋划发展,努力推动学校在新的发展方位赢得新 的发展优势。职业本科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一环,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本 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 要指示,为职业本科释放了强烈信号、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 根本遵循。学校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公办职业本科院校,结合事 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具备承担起为全国职业本科教育 先行探路的能力和底气。全校上下必须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出发,从促进学校事业长远发展考虑,把建设高水平职业 大学作为重大使命、首要任务、新的目标,拿出学校组建初期的 闯劲干劲拼劲,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以“艰苦奋斗 永不 放弃”的精神状态、“奋进资环 奋斗有我”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新征程。

未来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职业大学。具体目标:

——综合办学规模再上新台阶。全日制在校生达到 2.5 万 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每年 6 万人次左右。人才培养结构明显 优化,生源质量大幅提升。

——内涵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职业本科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推出一批引领全国的标准和做法;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本科 专业增加至 40 个,专科专业控制在 20 个左右。师生能力比赛、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居全国职业院校前列。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关键办学能力再上新台阶。人才队伍实力全面跃升,专 任教师达 1300 人以上,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占 50%以上,具有 博士学位占职业本科专业教师总数 15%以上,“双师型”教师达 8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跃升,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50 项以上,科研经费到款额 5000 万元以上。办学保障能力全面 跃升,新增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以上、图书资源 100 万册以上,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 1.9 万元。——内部治理效能再上新台阶。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校院两 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发展由“火车头牵引模式”全面转变为“动车组驱动模式”。

立足发展方位和面临形势,根据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学校要牢牢把握四个方面重要遵循:

——要更高站位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发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学校扎根 红土地办大学,首要责任就是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厚植好发展底色。全体职工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建 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的优异成绩,告慰历史、告慰先烈、 告慰我们脚下这块浸染过烈士鲜血的土地。

——要更深层次促进团结奋进、凝聚发展合力。凝心聚力、 团结奋进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多年办学治校得出的深刻启示。面对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全校上下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要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能。改革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总钥匙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不断创新办学治校的理念、制度和方法,主动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谋划发展方式、开拓发展道路,努力使推动事业发展的活力竞相 迸发。——要更强担当推进先行先试、塑造发展优势。在职业本科 探索实践的起步阶段,学校要勇担使命、抢抓节点、主动作为,跳出思维定势,破除路径依赖,用源源不断的“资环案例”“资 环素材”“资环经验”,丰富和发展职业本科的理论内涵、实践范 例,率先蹚出一条建设高水平职业大学的资环路径。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面向学校的美好未来,既要 胸怀梦想,又要脚踏实地。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 永不 放弃”的资环精神、坚定“奋进资环 奋斗有我”的坚强信念,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全校上 下要有这个信心、要有这个志气!

三、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后五年,学校要聚焦国家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大局、省委省政府工作全局和省教育厅“三区 一院”工作部署,对标对表教育部职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聚力攻坚八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要进展。

(一)聚力攻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跃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利用校园红色资源,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高标准建 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甘肃重点产业,紧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面向,对接未 来经济、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打造职业本科专业引领、专科专业筑基的专业发展矩阵,职业本科专业增加至 40 个,专科专业控制在 20 个左 右,形成以工学为主、管理学和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深 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构建人 才培养评价体系,着力打造更多“金专”“金课”“金师”“金地” 和“金教材”,在全国技能竞赛获奖 40 项以上,获省级及以上一 流核心课程 20 门以上、教学成果奖 10 项以上和国家级优质教材 2 部以上,力争入选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优化招生规模与结构, 持续提升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全省高校前列。 积极推进校军合作共赢,争取开展职业本科层次定向培养军士试点工作,稳步扩大培养规模,大力提高培养质量,不断擦亮学校 人才培养的“金名片”。

(二)聚力攻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推动师资队伍水 平实现新跃升。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第一资源。学 校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高度,树牢“怎么样重视人才都不为过” 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激发干 事创业活力,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 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形成领军人才、中坚力量、青年人才有序衔 接的发展态势。制定人才引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举措,建立工作进展定期调度机制。设立人才引育专项经费, 大幅改善引才育才条件;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和博士研 究生专项岗位绩效,提供高层次人才教师周转公寓、科研启动经 费、安家费及人才补贴,切实增强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健全教师 职业发展机制,强化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制定全额报销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访学研修,进一步提高学历和 能力。引进高层次人才250人以上,一批教师入选陇原英才、省 领军人才、省级优秀专家,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 1 个以上,入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新时代 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 1 人以上,教师在全国教 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 2 项以上。完善校企人员双挂互聘机制,“双 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 80%以上。坚持师德师风“一票 否决”制度,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和监管,防范师德失范行为发生。

(三)聚力攻坚高质效产教融合深化工程,推动类型特色优 势实现新跃升。全面深化“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办学实践,切实增强学校作为职业院校的类型特色和 优势。深入实施“三项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施校企沟 通制度,促进校企需求深度对接、校企利益深度融合;实施校企 合作项目清单制度,推动校企合作项目落实落地;实施校企合作 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多维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诊断。做优做强“两 类通用性平台”,整合校企育人资源。以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 教育集团验收为牵引,强化甘肃省黄河流域职教集群、兰州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施“一专业群一行业共 同体”计划,完善纵向贯通的校企合作平台。做精做细“两类个 性化平台”,完善校企行动载体。强化产业学院建设,提升专业 群服务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工作室建设,促进产教对接,提升校 企合作质量。深入推进现场工程师试点工作,构建基于学分转换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立项教育部现场工程师试点项目2项以上,持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

(四)聚力攻坚高质量科教融汇创新工程,推动社会服务能 力实现新跃升。按照“提振科研实力、提高成果水平、提升服务 能力、创新科普活动”思路,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创新文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完 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管理、激励、考核机制。强化科技创新生 态建设,大力增强学术氛围。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平台,增强现有科研平台建设实效,探索科 研平台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凝练科研团队研究 方向,培育优势科研团队,引入“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 推动有组织科研,提高核心技术攻坚能力。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 化,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加强 科技成果营销和推广。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50 项以上, 科研经费到款额 5000 万元以上,荣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 3 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 15 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150 篇以上。 全面落实社会培训法定职责,构建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一体两 翼”办学格局,年培训规模达 6 万人次,服务到款额 5000 万元 以上,把学校打造成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职业培训高地。

(五)聚力攻坚高水平国际办学拓展工程,推动开放办学能级实现新跃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走出去”企业开展务实合作,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 渠道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对接落实“深圳共识”,参与构建中国 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引进并开发具有国际通用的高质量专业标 准、课程标准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17—

探索“汉语+中国文化+职业技能+中资企业就业”境外合作办学 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境外办学项目,建设学校专业特色鲜 明的海外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中文工坊和培黎工坊,开展职业教 育和培训,培养“走出去”企业海外发展急需的本土人才。稳步 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推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提高学生境外 研学和实习规模。积极申办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学术交流平台, 增强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聚力攻坚高标准智慧校园升级工程,推动数字教育水 平实现新跃升。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 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主动把数字化改革作为职业本科建设的 “先手棋”,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 原则,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内部 治理和教学实践的机制方式、手段工具进行提质升级。持续完善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校园有线网络,有序推进校园无线 网络更新换代;整合全校计算与存储资源,打造云计算中心,整 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深入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彻底实 现数据互联互通。更加注重技术应用,对党建思政、教学科研、 学生管理、综合办公、后勤保障等治理内容优化业务流程,定制 应用场景,全面完善“一网通办”服务模块,实现 100%“不见 面审批”和办事服务“最多跑一次”,打造“云资环”2.0。大力 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实 施专业数字提级行动,推进课程体系数字化升级,争创国家级职 业教育资源库 1 项以上、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2 门以上、职业教 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1 项以上,建成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七)聚力攻坚高起点办学保障强化工程,推动基础保障能 力实现新跃升。聚焦发展目标和办学规模,加速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建设与办学实力和规模相匹配的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高起点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项目,推动一期数字图文创意实训基地、二期军士学院军事训练基地等项目动工实施;全面加快 南校区建设步伐,推动学生公寓、教学实训楼和服务保障设施、 环境改造提升、电力增容等项目加速实施,大幅增强南校区承载 力和美化校园环境;持续提升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和档案利用的 服务保障效能。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全方位争取办学资源,拓宽 资金募集渠道;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经济效益和资产管理经营收 益。建设平安美丽校园,校地协同实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维护 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美化绿化,校园绿化面积提升至 60.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传承“办学精神”“办学理念” “校训”等特色文化价值内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巩固省级文明校园建设成果,坚持创建全国文 明校园。

(八)聚力攻坚高效能治理水平提升工程,推动大学治理能力实现新跃升。全面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 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落实教授治学,持续完善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坚持民主管理,完善重要决策 征求师生意见建议机制,畅通师生参与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立体化普法宣传,让知法、守法成为师生自觉;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师生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和纠纷解 决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水平。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持续推进内设机构、人事制度、分 配制度改革;大力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推动办学重心下移,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责权利明晰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系。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学习贯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师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 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 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 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压紧压实意识 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政治建设“引领工程”,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实施思想建设“铸魂工程”,引导党员干 部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真正把学习成效 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实施组织建设“固本工程”,持续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着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 系。实施制度建设“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建章立制,持续完善 各级党组织构架及制度。实施凝聚合力“同心工程”,把统战群 团建设纳入党建总体部署,完善“大思政”格局,凝聚共同发展强大合力。

(三)锻造干净担当有为干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和人岗相适原则,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干部“能下”的退出机制,对履职尽责不力、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干部及时调整。重视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 培养,加快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力度。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的视野、能力和素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深入发掘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旗 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使学校事业在 一大批优秀干部推动下兴旺发达,让广大干部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建功立业。

(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 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纪检监察机构依法履职尽责。不断深化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抓干部和机 关作风转变;扎实做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持续正风肃纪,深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厉惩治损害师生利益的不 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 良好的育人环境。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潮起、波澜壮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的资环大学,正逢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阔实践,正处职业教育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职业大学,是全体资环人的热切期盼,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大学的优异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自云资环APP

上一条:中共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 关于印发《纪委工作报告》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期学习的通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备案号为:陇ICP备15001552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