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岗位职责 | 规章制度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留言板 
通 知 公 告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
 

 
 
通知公告  
 

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十七期学习的通知

2024-11-14 15:36  

冶金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近年来,冶金工程学院抢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政策机遇,主动对接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坚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学院事业发展与行业适配度、 区域紧密度显著提升。一、量身定制培养技能人才。围绕有色金属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遴选金川集团、中铝集团、宝武集团等多家行业重点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伙伴,签订现代学徒制培训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共享+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根据专业课程、技能竞赛、行业认证考核要求设计评价标准,构建起企业全程参与的“过程盘点,多方评价”的学业评价模式。开展“企业工程师+校内教师”联合授课,把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校企共管共培学生,企业发放奖助学金5万余元。近年来, 学院共招生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近千名, 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六年100%,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学生占比达50%以上。

二、优势互补拓展教学资源。组建教师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岗位需求,个性化开设“多功能天车操作与维护”“碳素阳极生产技术”课程;注重将新技术、新工艺、操作标准等转化为教学资源,联合开发铝电解、重金属、增材制造等课程颗粒化教学资源5000余个、建成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2门;编写校本培训教材1本,获批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对接冶金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能力需要,围绕实践能力提升、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鉴定、技能大赛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建成了集实验实训、赛证融通、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冶金技术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深入中铝连城分公司,将真实铝电解槽转化开发成国内首创的铝电解生产远程集控操作装置与控制系统,实现实践教学生产化、教学环境工厂化、教学内容项目化。

三、互兼互聘建设双师团队。聚焦构建“双主体”师资队伍,学院对接冶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组建了“国家劳模+企业高工+专任教师”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建成“企业专家+行业专家”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库, 现有兼职教师成员20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 建立“专业教师进企业、大国工匠进校园”的校企师资互兼互聘机制, 聘请9名金川集团、中铝兰州分公司等企业一线高水平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挂帅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工作。聘请潘从明、 邵志村、 王小康3位“全国劳动模范”为劳模工匠兼职导师,定期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 “学术报告” “实践展示” 等活动。

四、五位一体搭建合作平台。联合校内外优质教科研平台,面向国家“双高计划”金属精密成型技术专业群和相关专业,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产学研训创”协同育人模式。瞄准企业技术难题、引导教师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提升学院教师与行业企业对话的“高度”和“宽度”。获批甘肃省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完成横向课题8项,到款逾200万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奖项申报,联合中铝兰州分公司等企业,获甘肃省专利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联合中铝集团、中南大学成立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努力打造支撑全国有色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冶金工程学院 冉曙)


转自云资环APP

上一条: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十八期学习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资环信息2024年第二十六期学习的通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备案号为:陇ICP备15001552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